古诗文网

张问陶人物头像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生平

家庭出身

  出身官宦世家,先世居湖广麻城之孝感乡,明洪武中迁蜀,著籍遂宁。其高祖张鹏翮(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清史稿》有传;曾祖张懋诚(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张勤望(1694—1757),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张顾鉴(1721—1797),官至云南开化知府。张顾鉴有三子,即问安、问陶、问莱;有二女,长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适骧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张问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冠县北馆

个人成就

文学

  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诗作5000余首,今存3500余首,表现了他独特的思想个性和艺术风格。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抒写性情,强调独创,反对摹拟。诗作多描写日常生活。作品较好的是一些纪游、写景、题画之作,如《嘉定舟中》、《泸州》、《瞿塘峡》、《巫峡同亥白兄作》、《下新滩》、《空□峡》、《题李墨庄前辈归槎图》等。亦间有反映白莲教起义和清军腐朽的作品,如《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乡愁五首》、《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七绝最胜,但有一部分诗篇情调沉郁。著有《船山诗草》20卷,清

诗学主张

  张问陶主张诗歌应写性情,有个性:“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论诗十二绝句》),“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论文八首》)反对模拟:“文章体制本天生,祗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论诗十二绝句》)他的诗论与性灵说相吻合,为袁枚所称赏。袁枚誉张诗“沉郁空灵,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 ”,又夸其具“倚天拔地之才”,视为“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答张船山太史》)。其原因在于张问陶不仅才华横溢、创作成绩斐然,而且其思想观念与诗学观点同袁枚颇多相通之处,成为嘉庆时期性灵派的重镇,与乾隆时期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枚、赵翼鼎足而三,占据乾嘉性灵派殿军的地位。

一代诗宗

  中国历史悠久,诗人辈出,多如繁星。因受规模和条件限制,能写入文学史的诗人,是极少的。以清代诗人为例,正处在筹备阶段的《全清诗》,“初步测算作者总数约为十万家,成书则当在一千册以上。”近人徐世昌辑《清诗汇》,收清代诗人6100余家,得诗27000余首。而能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清代诗人只占《清诗汇》诗人总数的千分之三、四。中国社科院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6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9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论及清诗人也只有28人。如此之少的清代诗人入《中国文学史》,而张船山即为其中之一,足见船山在清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在各

猜您喜欢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刘旦

(?—前80)西汉人。武帝第四子。元狩六年立为燕王。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招致游士。及卫太子、齐怀王死,旦自以次第当立,上书求入宿卫。武帝未许,遂立少子为太子。昭帝立,年幼,霍光秉政。旦与上官桀等谋杀光,废帝自立,事败自杀。谥剌。

李纯甫

(1185—约1231)金弘州襄阴人,字之纯。初工词赋,后治经义。章宗承安二年经义进士。两次上疏,策宋金战争胜负,后多如所料。荐入翰林。宣宗时,不受权相术虎高琪荐擢,以母老为辞,官至京兆府判官。学术文章为后进所宗。中年即无仕进意,旋即归隐,日与禅僧士子游,以文酒为事。虽沉醉,亦未尝废著书。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等。

孙九鼎

忻州定襄人,字国镇。太宗天会六年经义进士第一,与弟孙九畴、孙九亿同榜登科,俱有诗名。忻州文派,九鼎指授为多。卒年八十余。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