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升
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艺术特色
作品综述
洪升的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集中多是纪游、赠人和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感慨自己的坎坷身世和抒发个人的穷愁,调子比较凄凉。间或也有感慨兴亡及同情人民的诗篇。他的诗虽然思想不甚深,却具有真情实感。诗风接近唐人,于平淡处见工力,无雕琢矫饰之弊。他的散曲现存者有 5个套数,虽是应酬之作,却也透露出他潇洒恬淡的情怀,造辞遣句,清新秀逸,可以看出作者的工力。
《长生殿》
洪升致力于戏剧创作,在《长生殿》之前写过不少剧本,现仅存杂剧《四婵娟》。此剧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四折各写一个故事,有谢道韫咏雪、卫茂漪簪花、李易安斗茗及管仲姬画竹。剧中表彰了她们的才
纪念馆舍
洪升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洪升以一曲《长生殿》成为洪氏家族在清代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洪升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有关《长生殿》的故事梗概、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的介绍。《长生殿》的创作历程是艰苦的,是洪升集一生的才华和心血而成的精品,“稗畦填词四十余种,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 “经十余年,三易稿而始成”。康熙十二年遂作《沉香亭》,康熙十八年完成《舞霓裳》,康熙二十七(1688)《长生殿》传奇定稿并搬上舞台。在第二展室,可以继续了解洪升离奇的一生。
设计师以新月、半月和满月的背景造型,暗合“
生平
洪升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出生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洪升少年时期,曾受业于陆繁弨、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15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20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康熙三年(1664)七月,他与舅父之女黄兰次结婚。4年后,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得官职,失望而归。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27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
轶事典故
家庭介绍
以《长生殿》蜚声文坛的洪升是清代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一生坎坷多故,经历了不少事变。但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很多事我们今天已难以弄清,只能凭着仅有的一点文字记录,去做一些探讨。
洪升出生在杭州一个富裕的士大夫家庭,家里藏书很多,有“学海”之称。他的父亲很爱读书,也很健谈,母亲是大学者黄机的女儿。洪升小的时候常和自己的表妹、黄机的孙女黄蕙一同游戏,两人青梅竹马,彼此非常融洽。洪升二十岁时,两个人亲上做亲,结成夫妻。
崇尚孝节
洪升交往的师友,对于孝节等道德观念非常尊崇。他的老师陆繁弨即“以孝义为乡里表率”(《清史列传》卷70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三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曹摅(?—308年),字颜远,曹魏大司马曹休曾孙,卫将军曹肇之孙,谯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官至襄城太守、征南司马。曹摅善治地方,爱民如子,担任临淄令期间更被称为“圣君”。其生平见载于《晋书·良吏传》中,张隐《文士传》中亦简载其生平。
南朝梁彭城人。刘孝绰三妹,嫁东海徐悱为妻。有才学,能为文。悱仕晋安郡,卒,丧归京师。令娴为祭文,凄怆哀感,为世传诵。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生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宋庆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卒,谥文献。工文章,长于词曲,著有《西庵集》。与元好问交好。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