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三沙书院
吴潜出生在名宦之家,其曾祖、祖父、伯父、父亲均是当朝名儒。父亲吴柔胜乃程、朱理学的饱学之仕,治学极为严谨,为南宋理学的复兴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吴潜少小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作文急促而就,加之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庆元(今浙江宁波市)是南宋重要的军事重地,吴潜在此担任较长时间的知府兼沿海制置使,他在巩固边防、发展经济的同时,尤其重视平民教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作时亭及诸生祠,先后有几千子弟入学,并给于穷苦的学童以食宿的周给。一时家咏人习,学风蔚然。社会风气也得以大大淳化,“昔日荡无纪纲,而今粗知理法”。
又主篡修编了
之死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
这首南宋无名氏所作的《长相思》,里面提及的吴、贾两个“循州”,正是南宋理宗时的状元丞相吴潜与恶贯满盈的大奸臣、蟋蟀宰相贾似道。这一忠一奸,他们相隔15年,先后被贬循州(今广东龙川)。
景定二年(1261年),奸臣贾似道罗织罪名,吴潜被罢相,年近70岁流放到循州。吴潜看到循州城常受东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东山寺北面和西边的大片农田亦十年九涝,便发动邑人,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吴潜致力为百姓造福,“政绩斐然”,“百姓勒碑纪念”。
墓地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民族英雄
宋朝时期,来自倭、高丽的海盗就已对我边防构成了严重威胁,沿江制置吴潜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宝祐年间,吴潜任沿江制置时,订立了“义船法”。他命令三郡所属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有财力的人,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力,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着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视。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竞出大舟以听调拨。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
又设永平寨于夜飞山,统以偏校,饷以生券,给以军舰,使渔户有籍而行旅无虞。设向头寨,外防倭
水利专家
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发挥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1259年的秋天淫雨绵绵,河水在秋雨中不断上涨,当地人称为“秋潦”。秋天的潦水使制置使吴潜坐立不安了。按规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
生平
横亘皖浙边境的天目山有一千秋雄关,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故事。关下地名曰云梯,唐朝诗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誉,其“山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这就是一代名相吴潜的故里。
吴潜1195年诞辰。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岁的吴潜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一,成为宁国1300年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状元。吴潜初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后逐步升迁,历任太府卿表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权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1259
贡献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庄忌(约前188-前105)西汉辞赋家。会稽吴(今苏州吴县)人。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名严忌,与邹阳、枚乘等唱和,是梁孝王门下著名辞赋家。作品仅存哀时命一篇。 此赋感叹屈原生不逢时,空怀壮志而不得伸。是咏屈赋中的佳品。此赋纯属骚体,保持了由贾谊开创的西汉早期骚赋所具有的特点。感情真挚,篇幅短小精悍,是咏屈赋中的佳品。
(471—529)南朝梁陈郡长平人,字灌蔬。励精勤学,博洽群书。齐永明中,为宜都王行参军。梁武帝天监中,累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普通中,直东宫学士省。武帝命作《小说》十卷,世称《殷芸小说》。今有辑本。
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萧衍建立南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不怕威胁利诱,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
贾宗(?―88年),字武孺,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人,东汉初年名将贾复之子,东汉将领,封即墨侯,官至长水校尉。贾宗年轻时有操行,多智谋。贾宗最初担任郎中,后逐渐升任,建初年间担任朔方太守。从前由内地迁到边疆的人,大多贫穷,被当地人奴役,不得做官。贾宗选用其中能胜任职务的,和边地官吏参用,互相监督,来揭发官吏奸私,也有因功劳补任长吏的,所以各人都愿意效命。匈奴人怕他,不敢入塞。召为长水校尉。贾宗兼通儒学,每次宴会受召见,常派他和少府丁鸿等人在汉章帝刘炟跟前讨论。章和二年(88年),贾宗去世,朝廷很惋惜他。
金邢州人,字德明。工诗。宣宗贞祐间,客南阳。后殁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