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千金方人物头像

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诸论
论大医习业第一 论大医精诚第二 论治病略例第三 论诊候第四 议处方第五 论用药第六 论合和第七 论服饵第八 论药藏第九
妇人方上
求子第一 妊娠恶阻第二 养胎第三 妊娠诸病第四 产难第五 子死腹中第六 逆生第七 胞胎不出第八 下乳第九
妇人方中
虚损第十 虚烦第十一 中风第十二 心腹痛第十三 恶露第十四 下痢第十五 淋渴第十六 杂治第十七
妇人方下
补益第十八 月水不通第十九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上少小婴孺方上
序例第一 初生出腹第二 惊痫第三 客忤第四 伤寒第五
上少小婴孺方下
咳嗽第六 癖结胀满第七 痈疽瘰第八 小儿杂病第九
上七窍病
目病第一 鼻病第二 口病第三 舌病第四 唇病第五 齿病第六 喉病第七 耳疾第八 面药第九
风毒香港脚方
论风毒状第一 汤液第二 诸散第三 酒醴第四 诸膏第五
治诸风方
论杂风状第一 诸风第二 贼风第三 偏风第四 风痱第五 风懿第六 角弓反张第七 风痹第八
伤寒方上
伤寒例第一 辟温第二 伤寒膏第三 发汗散第四 发汗汤第五 发汗丸第六 宜吐第七 宜下第八 发汗吐下后第九
伤寒方下
伤寒杂治第十 劳复第十一 百合第十二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 伤寒发黄第十四 温疟第十五 诊溪毒证第十六
肝脏
肝脏脉论第一 肝虚实第二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 坚症积聚第五
胆腑方
胆腑脉论第一 胆虚实第二 咽门论第三 髓虚实第四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吐血第六 万病丸散第七
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心虚实第二 心劳第三 脉极第四 脉虚实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痹第七 头面风第八
小肠腑方
小肠腑脉论第一 小肠虚实第二 舌论第三 风眩第四 风癫第五 惊悸第六 好忘第七
脾脏方
脾脏脉论第一 脾虚实第二 脾劳第三 肉极第四 肉虚实第五 秘涩第六 热痢第七 冷痢第八 疳湿痢第九 小儿痢第十
胃腑方
胃腑脉论第一 胃虚实第二 喉咙论第三 反胃第四 呕吐哕逆第五 噎塞第六 胀满第七 痼冷积热第八
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肺虚实第二 肺劳第三 气极第四 积气第五 肺痿第六 肺痈第七 飞尸鬼疰第八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大肠虚实第二 肛门论第三 皮虚实第四 咳嗽第五 痰饮第六 九虫第七
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肾虚实第二 肾劳第三 精极第四 骨极第五 骨虚实第六 腰痛第七 补肾第八
膀胱腑方
膀胱腑脉论第一 膀胱虚实第二 胞囊论第三 三焦脉论第四 三焦虚实第五 霍乱第六 杂补第七
消渴淋闭方
消渴第一 淋闭第二 溺血第三 水肿第四
痈肿毒方
疔肿第一 痈疽第二 发背第三 丹毒第四 瘾疹第五 瘭疽第六
痔漏方
九漏第一 空青商陆散 肠痈第二 五痔第三 疥癣第四 恶疾大风第五
解毒杂治方
解食毒第一 解百药毒第二 解五石毒第三 蛊毒第四论 胡臭漏腋第五 脱肛第六 瘿瘤第七 阴第八
备急方
卒死第一 蛇虫等毒第二 诸般伤损第三 火疮等证第四
食治方
序论第一 果实第二 菜蔬第三 谷米第四 鸟兽第五
养性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调气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黄帝杂忌法第七 房中补益第八
脉法
平脉大法第一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指下形状第三 五脏脉所属第四 分别病形状第五 三关主对法第六 五脏积聚第七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何时得病第九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
针灸上
明堂三人图第一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 针灸禁忌法第三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 用针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针灸下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头面第一 心腹第二 四肢第三 风痹第四 热病第五 瘿瘤第六 杂病第七 妇人病第八 小儿病第九
猜您喜欢

阴符经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与《混元阳符经》相配,论涉养生要旨、气功、房中等方面。关于成书有人说黄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

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不是简单因袭易学义理派的言辞,而是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道教《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因此李筌、张果老、朱熹等人曾先后为《阴符经》作注。朱熹虽然认为其伪但认为“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所以也叫做《黄帝阴符经》。因而有题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注解。这一说,最不合理。宋黄庭坚说:“《阴符经》出于唐李筌。熟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尤可笑。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好事者说黄帝撰经,并且假托太公、张良等作注,这些都是显明的依托古人说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为《阴符经》作注,以后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后尘,迨至晚清,《阴符经》注解本已不下百余种,今仅存于明《正统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种。注解虽多,但众说纷纭,见解芜杂。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龙文鞭影》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最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

汉官六种

“汉官六种”是东汉时期陆续产生的六种关于汉代官制、礼仪的著作的总称,即《汉官》、《汉官解诂》、《汉旧仪》、《汉官仪》、《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汉仪》六种书。此六书于唐宋以后散佚,现在只能看到元人和清人的辑本。后由清人孙星衍编辑成《汉官六种》十卷,收入《平津馆丛韦》。

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