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西湖梦寻人物头像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则记事之后选录先贤时人的诗文若干首(篇),更使山水增辉。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就是一部西湖诗文选。

总记
卷一·西湖北路
玉莲亭 昭庆寺 哇哇宕 大佛头 保俶塔 玛瑙寺 智果寺 六贤祠 西泠桥 岳王坟 紫云洞
卷二·西湖西路
玉泉寺 集庆寺 飞来峰 冷泉亭 灵隐寺 北高峰 韬光庵 岣嵝山房 青莲山房 呼猿洞 三生石 上天竺
卷三·西湖中路
秦楼 片石居 十锦塘 孤山 关王庙 苏小小墓 陆宣公祠 六一泉 葛岭 苏公堤 湖心亭 放生池 醉白楼
卷四·西湖南路
柳洲亭 灵芝寺 钱王祠 净慈寺 小蓬莱 雷峰塔 包衙庄 南高峰 烟霞石屋 高丽寺 法相寺 于坟 风篁岭 龙井 一片云 九溪十八涧
卷五·西湖外景
西溪 虎跑泉 凤凰山 宋大内 梵天寺 胜果寺 五云山 云牺 六和塔 镇海楼 伍公祠 城隍庙 火德庙 芙蓉石 云居庵 施公庙 三茅观 紫阳庵
猜您喜欢

何典

《何典》是一部用吴方言写的借鬼说事的清代讽刺小说。成于清嘉庆年间,翻刻于光绪四年(1879年),而真正流传开来则在1926年。《何典》编著者“过路人”原名张南庄,清代上海人;评者“缠夹二先生”原名陈得仁,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一九二六年六月,刘复(半农)将此书标点重印,鲁迅曾为作题记(后收入《集外集拾遗》)。

睡虎地秦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五灯会元

中国佛教禅宗史书。20卷。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本于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有普济题词,王庸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武康沈净明跋。至正本比较流行,为明嘉兴续藏和清《龙藏》所本(清《龙藏》析为60卷)。《五灯会元》流传于世,不仅为内学者提供了禅史研究的丰富资料,而且也扩大了外学者的视野。

濒湖脉学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前汉演义

《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如同与一百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秉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注重真实,陆的同时,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描摹了一段段英雄与时势的壮阔史诗。